今天从中国平安公司本身的公司治理、公司领导人、公司运营角度,做一个最终总结。
(一)平安治理结构
自1988年公司成立以来,在马明哲董事长带领下,历经32年,平安成为全球排名第一金融机构,非常了不起。
马总是我非常敬仰的企业家,放在全球,都是顶级企业家之一,和任正非、马云齐名。
平安取得这些发展,除了抓住历史的机遇之外,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规范清晰功不可没,这么多年,马总完全掌握着平安的经营主导权,使得平安这艘大船一直沿着既定的航向,稳步发展了30多年。
一句话:平安真的很平安。

(二)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十几年前,马总就看到了未来的互联网趋势,敏锐意识到,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改造可能是颠覆性的,很多行业和商业模式一夜之间消失。
作为老一代企业家,能够在很早的时候深刻洞察这种趋势已经很了不起了。
能够亲手推动和实践,投入大量资源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为保险和银行等传统企业赋能,打造平安的互联网平台,期待抓住下一个时代的机遇,就更显伟大。
据说平安有七万多科技人员(未证实),平安的专利数量在中国的企业里也是排名前几位。
可惜的是,希望抓住下一个时代机遇的马总,遇到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平安这样的传统公司和传统商业模式的理念完全不同。
传统企业是中心化的,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
基因不同,决定了最终结果。
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公司脱胎于传统公司。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改造也几乎鲜有成功案例。
更多的企业是搭上了互联网的车,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助力企业发展,比如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爆款坚果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卖。
平安鼓捣了十多年,按照年报有几亿的互联网客户,淘宝和腾讯也在同样客户数量级。
可能要进一步问一句,这是一个概念吗?
几乎每个人手机上都装着微信、淘宝
但有几个读者手机上装着平安的APP呢?
装着平安APP的客户,多久打开一次呢?打开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清晰了。
没有活跃度的客户是没有价值的。
平安一直期待自己搭建互联网平台,获取海量客户,建立粘性
可惜的是,金融不是高频/刚需交易,客户也不需要通过平安APP建立社交关系
就像15年左右,一批搞互联网卖房子的APP,期待改造房产中介开门店模式,最终结局几乎都倒闭了,客户还是回归到链家的门店,宁可缴纳2%-3%的中介费。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希望穿越不同时代引领潮流,但历史不一定会给你机会。
(三)平安接班人的问题
投资一家企业,企业家是非常重要的。
马总出生于1955年,今年已经66岁了。
作为一个执掌平安32年的领袖,已经完成了几乎超越时代的伟大成就。
毕竟岁月不饶人
再过十年二十年,待马总退休后,谁来执掌平安?谁有能力驾驭这艘大船?平安的航向是否就此改变?
这些潜在的不确定因素,都是我们长期投资企业需要考虑的
(四)平安的商业模式生命力
平安虽然在互联网领域尝试不算成功,但平安的业务是“基业长青”的。
保险行业不会消失,只要人还会生病,还需要钱养老,就需要保险。
银行行业不会消失,只要需要资金融通,银行会一直存在。
时代不会改变平安。
所以,像巴菲特等很喜欢投资不能被时代改变的行业,比如:美国银行和美国运通等金融企业、可口可乐等消费企业。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投资都是赚钱为目的的,无论是投机还是投资。
平安够大,够大也就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强,大而不倒。
平安遇到了一些行业共性的困难,但只会让前行的路变得曲折。
平安的业务是不会消失的,不需要担心血本无归。
平安的互联网改造算不上成功,对核心业务助力有限,很难带来惊喜。
(五)我的结论
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判断
目前看不到平安业务明确转好的迹象,作为中国的核心企业之一,永远都不要避而远之,放到自选股中观察,待平安业务重新启动,基本面明显改善,再入手不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