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依然用比较通俗的方式。来简单的阐释一下,影响股价波动的外在因素。我们先要搞清楚基本原理:
关于证券市场波动的驱动力,有人认为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有人认为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导致,也有人认为是庄家操纵的结果。但是,无论从上述三种角度进行多么科学的分析与论证,长期亏损都是大概率事件。这又是为什么呢(文章核心在于后边操纵论)?
我们首先看“政策市”观点。政策的本质不是国家的主观意愿,而是国家对出现客观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社会问题在先,政策在后,政策是客观规律所引发的结果,而不是促成客观规律的原因。因此,我们如果去分析政策,从而对市场进行解读,这个思路就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思维逻辑是,先搞清楚客观存在的条件与发展规律,再去思考国家应该出台怎样的政策进行应对,最终,对证券市场波动方向的判断便更趋于正确。
影响股票的政策不是因为政策本身,而是问题早就在哪里。政策只是跟随市场解决问题,并非政策出来去影响股票价格。比如芯片国家各种扶持,政策帮助,是去解决我国芯片技术能力问题,但不代表我国可以立刻成为芯片大国,结果是要看这些企业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政策是好的,但商业逻辑和市场是真实的客观条件。所以新手应该多研究客观条件,而不是天天看新闻去找投资机会。当然话不能说死,一些利好政策投资机会的确可以去参与,但千万不要在股票价格被短期政策利好拉高以后,分不清核心的情况下在高位购买。比如2015年牛市政府在股票下跌过程中,保护证券市场,各种国有资本去护盘,但指数依然跌到2638点一样。很多政策是发现问题去补救问题的,跟市场是否上涨不是必然关系,搞清楚本质才是核心。
我们再看上市公司“基本面”观点。不可否认的是,业绩是推动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驱动力。但是,在逻辑上,多数人又思考反了。上市公司呈现出来的业绩是个过去时,而证券价格反应的是对未来的预期,是未来时,当前的证券价格已经消化了曾经的业绩,再用过去业绩去决策未来的价格,逻辑上一定是行不通的。正确的逻辑是,寻找当前的价格和未来业绩的矛盾,或者寻找当前的价格与当前的业绩之间的矛盾,具备矛盾的股票才是好股票。前者的核心是研究业绩的扩张速度大于当前价格的波动速度,股票价格存在买入机会,后者是当前的估值远远低于当前的业绩水平,股票存在被价值修复的机会。看基本面不能单看,要系统的看。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思维,可能有一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但以后的文章钟会用故事和举例让大家慢慢理解。基本层面勿轻易用现在看未来,一定要找到结构矛盾。
最后看操纵论。“操纵论”的思想源头来自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解,从而创造出来的朴素思维,是对未知世界自下而上的敬仰与膜拜。不可否认,庄家在证券市场创立初期的不规范时代,确实是推动证券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但随着上市公司体量的无限增大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的不断规范,庄家的力量便显得微不足道。这里普及一个知识点:如今的证券市场,参与者是国际国内方方面面以及怀揣各种预期的机构与个人,参与者的体量越大,其波动就越具规律性,就越具备自然属性。既然价格的波动具备了自然的属性,那么在自然界的所有规律便可以在证券市场中得到应用,所以有很多新的方式可以运用到证券分析里。这一部分所以较为复杂的分析方式,暂时我就一笔带过。
接着说操纵论,我接触的很多普通投资者里比较关心的问题,会问主力(庄家)是不是出货,是不是在进货,吸筹什么的,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这不是核心问题,证券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不是单一问题导致的。有些股票也不是靠主力推的,就是一个市场必然性,不过的确有一些技巧在里边。如果你非常在乎所谓的主力,先教大家一个非常重要识别手段。如果一支股票长时间下跌,没有任何筑底过程,突然拉升几个涨停板,然后立刻跌下来,这种原因可能是主力被套拉高出走。但是如果有充分的筑底过程,上涨后在跌的就要比前者好。这里为大家简单说一下主力的一种运作模式,就能大致明白上述问题,为什么后者好于前者。首先主力的资金成本和吸筹成本,这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主力出货阶段也不都是在最高价出的,是在上涨过程中慢慢出,这很好理解。如果在一个小的区间和时间出,自己也不一定能出去,并且会有很大的砸盘力量(等于砸自己,慢慢出货前期出的货,其实利润不高)。这些成本大概就要有30%-40%,所以一支股票拉升三个以上涨停板,理论上主力才保本。要想赚钱,起码股价要上涨50%以上。才可能赚到钱,所以在投资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选择底部充分筑底的股票更安全。以下为举例不是投资建议。

以浙江仙通为例,前期平拉震荡筑底,然后拉升下跌,在拉升在下跌,反复持续数月,涨停接着就跌停,来回折磨,这种股票从主力角度上看,就是在吸筹做盘,后期会有一个快速拉升阶段为大概率。

还有这种,一个巨大的底部,突然拉升,下跌横盘,就很容易在后期出现一个较大拉升。因为前期底部时间长,所以有快速拉升也很难跌回到底部去。

而这种就千万注意,股价长时间下跌,突然起一波的,后市就很容易跌穿,并且跌到新低。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技巧,不可以偏概全,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和研究,切勿单一考虑问题。
这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主力成本公式(只是一个模式,不代表所有):
一个亿的资金成本,一年大概需要500-800万的利息成本,一年的经营成本大概200万起,来回洗盘吸筹(不考虑与上市公司的问题)大概要1000-2000万左右,出货与其他问题中的成本大概1000万左右。这些数值都不是固定的,但是大致是这个模式。也就是说,主力不在成本线之上拉40%,几乎不赚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不是超级牛股的小股票,从5块钱到10块钱翻一倍以后就跌下来了,顶多到15块钱左右。快速拉升阶段以后,一路暴跌,并且很难在有翻身机会。特别是如今,曾经的证券市场股票少,现在注册制之下,未来的股票,不是被套等几年翻身,或许是永无翻身之日了。要知道,现在的科创板,可是无需盈利要求,但只要造假就会立刻被退市,以后不好好研究,追热点看主力,真踩进坑了,万劫不复。给大家看一个数据:
A股目前ST股在200家左右。ST概念指数从2015年到现在跌幅高达78%。注册制解决的就是市场不充分,问题会被慢慢都解决,未来一定会有T+0。“技术面”是一个新手最容易接触和简便使用的方式,后期我会系统的说一下,技术分析是当前普通投资者,比较接受的投资分析方法。其实技术分析的核心在于数学和几何,这是基本道理。衍生出的各种理论都是根据数学几何而来。以判断市场趋势并跟随周期变化的一种交易策略。其实核心认为市场价格包容消化一切信息。
技术分析还分为很多。核心在于研究价格的波动规律。技术分析重点,是帮助投资者选择适当的交易时机和操作方法。时机是非常核心的,虽然技术分析更贴近市场,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技术分析在使用的时候,要十分注意使用时机。当一个股票价格具备上涨的大结构情况下,技术分析能很好的,辅助投资者找到买入和卖出点。如果一个大架构下有问题,技术分析的可靠性就要大打折扣了,特别是超级牛股和所谓的主力股,其前期很难通过技术分析来判断。
我举个近期典型例子;

天山生物是最近的超级牛股,公司一共就600头不到的牛。虽然近日牛肉问题的出现,但纯技术角度考虑,在此股票没上涨之前,类似这种技术形态的股票少说100个,别说100个里选,就是两个让你选,你能选到天山生物?所以单一使用技术分析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养牛76%的收入比例,1.41%的毛利率。财务惨不忍睹。可以说属于市场炒作,主力拉升的结果,但是作为普通投资者,用技术没办法分析。同样技术条件二选一个谁会选择这只股票?并且现在的价格高度,更无法使用技术分析了。
所以技术面有用的情况一定是在大框架内。如果连自己钱是怎么赚的都不知道,终有一天,赚的钱依然会送回去。所以我一直在说证券市场是一个复杂市场,任何单一条件都不可以“一招鲜吃遍天”技术分析很格式化,举个指标例子:
KDJ是散户比较喜欢的指标,先简单了解一下。KDJ,根据统计学原理,通过一个特定的周期内出现过的最高价、最低价及最后一个计算周期的收盘价及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最后一个计算周期的随机值。然后根据平滑移动平均线的方法来计算K值、D值与J值,并绘成曲线图来研判股票走势。公式以后机会详细说,其基础原理就是统计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价格,其实和均线差不多的内核,只是在周期交叉上有一些多于均线的统计计算。背离也好金叉也罢,0-100的统计值数里,无非就是价格异动超出统计概率平均值,用于预测市场处于上涨或下跌的一个数学分析,并不是市场的全部状态。正如前边举例说的天生生物这只股票,技术分析理论上已经毫无用处。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所以什么时候正确的使用工具和手段,才是核心。而不是处处关心处处运用。我曾经说过,基础很主要。不了解内部规律,很多事情都无法看清楚,什么情况下关注什么。除经验外,更多的是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当然这个学习是一个过程。最后希望每一位投资人,能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
今天的文章简单解释了一下,市场表面波动的一些因素。无论是政策面,基本面,技术面,里边都有很多内容,我会在日后的文章中详细的把问题给大家解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